时代教育

综合新闻

教育市场化结束了

来源:时代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7-26

图源:图虫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琦观(ID:cjqiguan),作者贾琦,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教育市场化结束了。

市场惊雷?7月23日,一份16页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开始流传,人称“双减政策”。

该文件力度之大,已然将整个教培赛道的资本化连根拔起。

周五当日,资本市场(港股、美股)就先后给出了巨大反应。

要知道,过去半年来,上述多家企业如好未来和新东方等,均已经超跌了70%以上。

此次暴跌,颇有“盖棺”之意。

翌日,新华社确认了该消息,并给出全文。

通读全文后,我们可以明确得出结论:“国内的教育市场化结束了”。

对这些上市企业来说,它们的资本故事已经进入了尾声。

从本周一开始,一切围绕着中概教育股的资本行为都可以定性为刀口舔血的投机。

或许,在情绪的短期起伏间,艺高人胆大者还有赚钱的机会,但终局来看,很难会走向乐观。

“双减政策”的相关规定原文如下:

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通过发行股份或支付现金等方式购买学科类培训机构资产;

外资不得通过兼并收购、受托经营、加盟连锁、利用可变利益实体等方式控股或参股学科类培训机构。已违规的,要进行清理整治。

另一边,对作业帮和猿辅导这类准上市独角兽而言,它们的资本故事已经基本讲完了。

“双减政策”的相关规定原文如下:

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

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

人民银行、银保监、证监部门负责指导银行等机构做好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风险管控工作,清理整顿培训机构融资、上市等行为。

对这些独角兽而言,接下来的路已经非常明白:

转型成为非营利性机构。

或者砍掉全部的K12相关业务线,成为“非学科类培训机构”。

第一条路意味着资本力量的大结局,但不意味着企业家的终局;

第二条路也不是坦途。

文件规定,关于“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各地要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明确相应主管部门,分类制定标准、严格审批。

同时,在收费,反垄断、广告等方面都要接受更大力度的执法检查。

简而言之,最具市场潜力的,一度号称着“除了它,其他教育项目都是伪需求”的K12赛道,不再被允许资本的介入。

与此相关的所有公司,不准再融资;融过资的,不准再上市;已上市的,不能再募股。

同时,有关部门将加大执法力度。

清理,整顿。

教育市场化的危害性

3月初,新华社旗下的新媒体“半月谈”曾发表这样一篇文章——《不能让校外培训再造一个“教育体系”》。

文章严厉指出:“学校教育、家长、学生、教师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校外培训机构绑架,校外培训大有再造一个国民教育体系的趋势。”

面对这一论点,彼时的市面上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一种是麻木的“so what?”觉得即便如此,也没有什么不妥。

还有一种嘴上说着“细思极恐”,但更多是来自于本能的警惕。

笔者认为,比态度和立场更重要的,是细节论证。

根据相关统计,在2018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之后,校外培训机构总数在2019年新增到达近60万家峰值,2020年又新增40余万家,注销10余万家,机构总数远超同期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数量。

除了数量优势之外,教培机构在市场经济的盘活下,在广告营销,“唯分数论”的结果导向下,也在短期内释放出巨大能量,进而在影响力上也进一步逼近乃至超越既有的学校教育体系。

论证完“是不是”,再来看“为什么”。

具体来看,资本主导下的教培市场,有以下三个矛盾,是无法调和的。

1、资本市场的竞争属性,与教育成果“非标准化”之间的矛盾;

教育行业本身具有高度的复杂性:成绩好只是教育成果的一个切面,除了成绩之外,个体的身心健康,道德品质,文化认同,合作属性等,均隶属于教育的范畴,即评判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是多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