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教育》
全文长 72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9 分钟
“在校”指的是我们熟悉的一种方式--孩子们在学校里,“在线”指的是特殊情况带来的居家学习这样一种线上学习。无论是在校还是在线,在场的应该是什么?怎样才能让教育在场?就有了这样一个副标题:后疫情时代的学生教育与引导。
首先解释一下后疫情时代。中山大学王竹立老师有言:所谓后疫情时代,并不是我们原来想象的疫情完全消失、一切恢复如前的情况,而是疫情时起时伏,随时小规模爆发,从外国外地回流以及季节性的发作,而且迁延较长时间,对各方面(经济、文化、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时代。
疫情期间老师遇到的问题
在整个疫情期间,我经常接到老师们的求救/求教,大致进行总结,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云管理。学生居家学习,主场转移到家庭。学期与假期界限模糊。学生不同程度松散和倦怠。老师问的第一个问题是,在疫情下,能否找到有力措施让学生改变松散状态?
二是云班级。班级是孩子成长的特殊环境,深受同伴关系的影响。特殊时期,还需要抓班级建设吗?做点什么才能营造有吸引力的集体氛围?
三是云合作。居家学习引发了严重的亲子关系危机,从哪些方面才能帮助家长?
总的来说,老师们的心声是:有力气使不上,真不如开学省事!老师们容易有两种情绪:一是疫情突发导致应对的茫然、对未来的担忧等。
疫情期间家长遇到的问题
再看家长在疫情期间主要遇到的三类问题:
一是关于身体,担心孩子使用电子产品过度,视力受损;运动量不够,健康状况下降。
二是关于学业,孩子上网课注意力不集中,分心严重,效率低;缺乏时间管理能力,自律性不够,任务完不成。
三是亲子关系危机,疫情放大了平时知道但不那么厌烦的问题,空间狭窄导致相看两生厌;抗拒家长监督与管理,频繁爆发亲子关系冲突。
家长心声是啥时候才能开学呀?再不开学就疯了。家长的情绪更复杂,变得焦虑、愤怒、无奈、茫然。
学生在疫情期间的典型表现
以一个普通的位居北京的初中学生为例,以下是其疫情期间的心路历程:
第一阶段:疫情刚开始期。加长版假期,挺爽的。
第二阶段:情况变得严重而且好像很不明确,孩子觉得困在家里有点无聊,但又不想学习,也没同伴玩。他告诉自己:算了算了,等开学再说吧。
第三阶段:线上开学,开始了居家学习。网上居家学习感觉有点怪,因为以前上网大多是放松的。另外现在是开学了吗?弄不清楚。
第四阶段:居家学习一段时间后。孩子说,不喜欢现在的日子,但也不知道怎么更好。有点得过且过,也有点莫名其妙地慌张,感觉心里空空的。
第五阶段:复课了,松了一口气,又有点不开心,因为在家的松散和自由没了。
第六阶段:北京爆发新疫情。又回家了,一切照旧。
再来看3个老师反映的典型案例。
小A:对自己要求不高,线上学习期间要么不交作业,要么交了也不符合要求。家长督促不听,情绪累积后发作,发脾气、说狠话。面对家长这种态度,孩子则表达无法接受这种态度和方式,抗拒情绪更为明显,直接表示心情不好,不想学习,而且不愿吃饭。如此则出现了恶性循环:学生不交作业--老师反馈情况--家长忍耐、忍无可忍爆发情绪--孩子行动抗拒--家长妥协示弱。
小B:学习态度佛系,凡事不太上心。学习的事情老师急、家长急、唯独自己不着急。作业保量不保质,仅仅是完成而已。似乎写作业的主要目的是避免老师的“啰嗦”和“追缴”。孩子的状态是:师生沟通谈心态度很好,微笑、点头,但过后基本不改。亲子沟通有障碍:谈学习一说就烦,谈生活没有话题。
小C:有上进愿望,自控和自制力有待提高。线上学习期间,老师发现有拖延现象(作业和提问打卡)。孩子坦白说自己熬夜玩电脑游戏。孩子有困扰,他知道不应该沉迷游戏,但一玩起来就克制不住,自己也尝试改变,主动卸载游戏,但不久就又抵抗不了诱惑再度安装。这样的反复大概十多次,一颗心在“放飞”与“克制”之间反复挣扎纠结。
初步分析一下,谁的问题最好解决?
是小C。他在欲望和愿望间挣扎,主要情绪是内疚和纠结。小C问题的解决需要外界给予支持,在愿望上加力量,一是肯定态度;二是约束行为--自律是一种能力;三是细化目标;四是搭设阶梯,把行为和愿望、欲望匹配,减少内疚--内疚是一种自我攻击和负面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