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新的一天开始了,大家今天随着小编一起了解,在历史上,三国两晋在开办中央官学的同时,都曾在州郡开办地方学校,一般由地方各级政府举办。地方乡校多以推行社会教化为办学宗旨,特别重视行礼教育,同时学习儒家经学。这些地方乡校一般均无定制,往往随时局变动而时办时废。若地方长官重视教化,学校则办得较为兴旺,也有专为培养个人势力而兴办地方官学的。我们继续往下了解一下吧!
魏、蜀、吴三国之中,魏地方教育较吴蜀普遍,办学的州、郡、县比较多。曹操执掌权柄后于建安八年(203年),就曾向地方下达兴学的命令:“丧乱以来,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吾甚伤之。其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以益于天下。”此令下达之后,确有一定成效。例如建安初,河东(今山西境内)平定之后,太守杜畿开设地方学校,自己亲自授课,并任命大儒乐详为文学祭酒。
河东一时学风颇兴,弘农太守令狐邵也派官吏前去河东乐详处就学,学成之后回弘农办学,“由是弘农学业转兴”这一时期办学的还有南阳太守杨俊、平原王烈,扬州刺史刘馥等。魏文帝时期,雁门太守牵招曾努力于战争间隙、边境略安之时兴学:“野居晏闭,寇贼静息。招乃简选有才识者,诣太学受业,还相授教,数年中庠序大兴济阴太守郑袤兴立庠序,曾在广千以德化为先,深得当地百姓爱戴;陈留太守刘劭亲自到郡学中执讲经学;王基在江夏“明制度,整军农,兼修学校,南方称之”管辂所在的地方官学中有国内外及远方求学诸生达400余人,可见魏之地方学校之盛。
蜀国的地方学校以益州较为发达。益州地方学校原来是汉文翁首创郡学的地区,到刘备时又任命来敏为典学校尉,尹默为劝学从事。刘禅建兴年间谯周被提升为典学从事,总管全州教育。由于谯周办学有方,甚得当时百姓称颂,后来益州刺史董荣在州学之中高挂谯周像,称赞他:“抑抑谯侯,好古述儒,宝道怀真,鉴世盈虚,雅名美迹,终始是书。”
吴在州亦曾设地方官学。例如孙瑜为奋威将军,领丹阳太守时,对于笃学好古的儒学家马普十分尊敬,特请马普教授将吏子弟数百名,“遂立学官,临飨讲肄”。顾邵任豫章太守时,曾选小吏中资质聪慧者入乡学,凡学习优秀者“擢置右职,举善以教,风化大行“两晋的地方官学较之三国,最突出的特点是更无定制。且多由地方长官自行创办,其中不少是地方官吏为培植私人势力而兴办的。
西晋武帝时期地方教育还有可称道处。影响比较大的有这样几个人:虞溥在太康年间任鄱阳内史时,曾经大修庠序,广招学徒,移告属县曰:今四海一统,万里同轨,熙熙兆庶咸休息乎太和之中,宜崇尚道素广开学业,以赞协时雍,光扬盛化。乃具为条制。于是至者七百余人”虞溥并作书要求学生“内正其心,外修其行”,认为不患才之不及而患志之不立,只要专心学习,一以贯之,必可有成就杜预镇守荆州之时,曾一面讲武,一面设立泮宫讲学,一时传为佳话。
河南尹王恂在任期间曾建立二学开设《五经》,羊祜镇南厦也曾设庠序,唐彬更于边远地区乌丸“兼修学校,海诱无倦,仁惠广被”东晋孝武帝时期,举办地方教育比较积极并有一定影响的是太元年间的范宁。他在任豫章太守之时,大设庠序:“遣人往交州采磬石,以供学用,改革旧制,不拘常宪。远近至者千余人,资给众费,一出私禄。”
为培植私人武装割据势力,而努力兴学出名的,一是西晋的张轨,他在镇守凉州时,特立学校,征九郡胄子500人,置崇文祭酒,春秋行乡射之礼二是东晋穆帝永和年间征西将军庾亮,在武昌兴办学校。庾亮亲自选置学官,建立学社,收罗“四府博学、识义、通涉文学经论者,建儒林祭酒,使班同三署,厚其供给”。并且下令参佐大将子弟全部入学,他自己的子弟也令在学中受业。他们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当时军事及政治形势的需要,培植个人势力,另一方面也能通过办教育,培养人才以安抚地方。你们有什么不一样的感想呢?可以在以下评论区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