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教育

综合新闻

疫情之下,国际教育的黄金时代过去了吗?一位

来源:时代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15

全文长约?4200?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精彩导读

全球疫情下,现有的国际化教育面临了极大的压力与挑战,内忧外患之下,很多家长学生开始担忧未来国际化教育的前景,国际教育的“黄金时代”似乎一夜之间就到了头。

国外,国际化教育往往被解读成“留学准备”“出国教育”的观念的确受到极大的冲击。疫情之下,国际教育的黄金时代过去了吗?或许对我们过去所理解的“国际化教育”来说,是的。但一种全新的、更深刻的对国际化教育的理解,却正在萌芽。

作者介绍

林敏,一个在国外求学教书二十载的老海归。复旦学士、英国利兹大学博士。曾任国外大学的教授博导 、系主任、校长特别助理。十五年前回国创办了一所中西融合十五年一贯制的寄宿制双语学校——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并任总校长。

全球疫情下,现有的国际化教育面临着极大的压力与挑战。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病毒肆虐,各国经济状况恶化、社会矛盾凸现,各种民粹排外情绪高涨,欧美各国都有不少政客、民众将矛头对准中国。“脱钩”声不绝于耳。

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教育的“黄金时代”似乎一夜之间,被颠了个个儿。

不少家长、学生,开始担忧未来国际化教育的前景,这也确实关乎着中国上百万家庭与学生现在与未来的求学之路。是继续选择国际课程,走体制外的国外升学途径;还是转轨、重返体制内,走国内中、高考升学之路,众多家庭为此左右为难。

沿着既有的国际课程的“单行道”往前走,充满着各种不确定性,往后退,孩子能否适应国内较为传统的教育环境,在更为严酷的竞争氛围中胜出。

确实,对大部分选择国际化课程的家长与学生来说,是选择一种与体制内课程不一样的教育模式,是希望教育不再仅仅是以考试分数为唯一评价标准,是要让孩子有更多的自我发展、个性化选择与身心全面均衡的成长。

这一国内与国际化、体制内与体制外的二元分离与对立,在这次疫情全球化的过程中,演变成了很多家长替孩子规划求学之路的深度纠结、困惑与两难。回体制内,虽保险,但与孩子成长的目标有差距,走体制外现有的国际升学途径,又有许多自己左右不了的世界政经及国际环境变化的种种不确定性。

最理想的方案,是要双保险,不能让我们的孩子一条道走到黑。也就是不能将“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里”。

能否有这样的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再是中外对立分离,只能做“非此即彼”的选择,要么是体制内、要么是体制外,别无它途。

笔者这大半辈子在国内外读书、教书,在国内外的学府摸爬滚打几十载、也有三个儿子分别在国内外受教育,深感真正的国际化教育不能仅是一条“单行道”。21世纪的好教育,本质上应是能给学生提供多元化选择的“国际化教育”。

但真正的“国际化教育”,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英美教育,在中国语境下,应是“中外融合”的教育。这种“中外融合”的教育,要有一些最基本的特征与原则。

第一原则与特征:“母语优先”

国际化教育并不能归之于“英语教育”,家长千万不能让孩子“母语错位”,这是近些年来中国国际化教育的最大误区——似乎英语好了,就是国际化教育了。

确实,国际化教育不能没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国际化教育是要培养孩子的双语或多语的能力,但国际化教育一定要以母语优先,作为在中国语境下真正国际化教育教学的出发点。

母语优先,首先是确认我们中国的孩子有以母语作基础的文化身份认同(Identity),这一认同的确认,是孩子们一生安身立命的基石,一个“母语错位”、“身份认同错位”的孩子,一生就可能在“夹缝”中左右碰壁,很难找到归宿,也会给孩子造成很多心理与精神上的困惑与压力。

海外有些少数族群人士自卑少自信、缺自尊、自我压抑、孤独症与社交障碍,大多源于“自我身份认同”的错乱。

母语优先,也是保证我们的孩子,既可出得去,也能留在国内学习升学、就业发展,来去自如。现在不少在只将中文作为“对外汉语”来学的国际学校的中国孩子,中文的读写能力欠缺,英语成了其第一语言,如一旦由于各种原因出不去,再来重拾“母语”,就会面临很大困难。

上一篇:教育部印发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