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教育》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构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育人共同体
青少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育人目标。近年来,大中小学积极探索德育一体化的有效路径,开展了系列活动,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尚未形成长效机制。大师剧产生于大学校园,不仅在内容上讲述的是“校园大师”,而且在编排演的方式上具有很强的“校园属性”。从一定意义上讲,大师剧在推动大中小德育乃至美育一体化实践中具有“先天优势”。作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第二课堂育人形式,大师剧创作排演不仅符合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也是中小学生的志趣所在。大学如何依托校园大师剧项目,打破校际协同壁垒,构建大中小学育人共同体,是深入推动大中学德育一体化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部分高校依托第二课堂加强引导学生理论教育与实践指导,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大中小大师剧育人平台,并辐射至中学、小学,构建出“1(大学)+2(中学)+2(小学)+N”的育人体系,引导大中小学生共同体验“大学文化”、鉴赏“大师精神”,以“大师故事”为榜样教育的着力点,构建出以大师剧为主线的育人共同体,不断为大中小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平台建设助力。一方面,以大学为中心,联合附属学校、周边学校和戏剧特色学校,创设大师剧大中小一体化育人开放协作平台,通过联合举办大师剧“训练营”、排演大师剧等途径,共享大师剧育人资源,让大中小学生在参与实践中一起体验“大学文化”、赏析“戏剧艺术”、感悟“大师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实现共同成长;另一方面,推动大师剧进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课堂,通过课程优化设计、戏剧社团联建、德育活动联办等多种方式,让大师剧逐步融入中小学课程建设和课外活动,形成系列大师剧品牌课程和活动,不断充实、完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大中小一体化平台。
构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校社协同综合体
构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大中小一体化平台
近年来,在上海市教卫党委、市教委大力推动下,沪上高校以名家大师为原型,创作了《陈望道》《钱学森》《钱宝钧》《孟宪承》等一批集观赏性、思想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校园大师剧,逐渐成为独特的文化风景线。大师剧以校史文化为基点,将大师们为人为师为事的历史作为主线,通过师生同学同研的史料考证和共编共演的舞台演绎来展现大师故事,将一代代大师的优秀品质和家国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上海乃至全国产生积极影响。现实证明,大师剧的创排不仅是传承大师精神、强化价值引领,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特色举措,也是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推动校园教育与社会教育衔接的探索,更是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三全育人”改革的深层思考。
追忆大师永葆爱国心,传承精神共筑强国梦。依托原创大师剧、讲好“大师故事”不仅是高校深化校史教育、弘扬大学精神的重要举措,更是高校在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基础上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载体和创新探索。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大师剧如何源于校史、立足校园、走向社会,让广大师生校友和社会公众更好地感悟大师们的人格魅力、高尚情操和精神品质,成为涵育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爱国主义情怀的新阵地,需要大学、城市与社会进一步思考、互动和实践。(成一川)
大师剧虽是“校园剧”,但也具有“社会性”。一是大学校园是所在城市社会的一个独特“社区”,既承载着一代代大师学者的精神文脉,又与国家发展、社会变革、城市进步相得益彰、深度融合,绝不是独立的物理和文化空间;二是大学具备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和国际交流等多项社会功能。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大师们留下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不是大学校园所独有的,而是城市社会文化的重要构成;排演大师剧不能仅仅着眼于大学校园,也要从城市社会入手,关注大师剧的城市社会意义与价值,善用城市社会资源,方能校社联动办好大师剧,覆盖更多社会人群,构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校社协同综合体。一方面,城市孕育大学,校园大师剧需要城市社会文化的滋养,更需要城市社会为大学弘扬大师精神、大师文化提供载体和条件。事实上,大师剧正成为大学与城市社会双向互动新的增长点。良好的校社联动,可为高校编排、展演大师剧提供强有力的软硬件支持,比如艺术专业院校、大学生话剧联盟、话剧艺术中心、剧团等机构为大师剧提供专业支持和艺术指导,城市文化场馆为大师剧演出提供丰富的场馆资源,逐步形成以文化场馆、各类学校为点,以社区、街道为面,点面结合的大师剧文化场域,提升大师剧的育人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大学反哺城市,服务社会建设、推动文化发展、引领社会潮流是大师剧应有的功能。大师剧通过社会公演、文创产品设计、剧评会、互联网展播等多元途径,进入社会视野和演艺市场,让大师故事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有效打造丰富人民群众生活、传播主流价值观念的阵地,让大师精神与城市品格融合共生,吸引越来越多的公众关注,促进人民大众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的指数式增长,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