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教育》
近年来,沂源教育的确发生了巨大变化。从“黑屋子、土台子”到“楼房化、塑胶化”,“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好的职业是老师”在这里照进现实。
谈“沂源教育现状”,他指出“刚刚步入正轨,正待起步发展。很多年都保持在原有理念上,没突破老思维,有些掉队,正奋力追赶”;
而当人们讶异于这全新面貌的同时,沂源教育又重新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起底式”地查问题、放长远眼光解决问题,一股敢学、赶超、敢拼的年轻力量正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蓬勃崛起。
谈“沂源教育的短板”,他指出“年轻教师没及早培养,老龄化严重。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年轻老师,还有点落后,有点力度不够”;
…………
这是一位有着基层教学和管理经验的“内行”,才50岁出头,两鬓的灰白发就占了上风。眉宇间书写着思考,眼镜背后的目光深邃坚定。与想象中的不苟言笑不同,这是位爱笑、和善、颇有感染力的长者。
谈“何时能追赶得上”,他指出“起步就是冲刺。县里正制定沂源教育提升方案,我们想用三年超上”;
正是老一辈教育人的创业精神,和代代相承的力量与情怀,才支撑沂源教育迈过道道沟坎走到现在。
谈及敏感话题,沂源教体局局长白道德非但没有回避,还提出了破解思路。你可以认为这是有备而来,也可以理解为早在他的规划设计中。言语间的真诚质朴、不疾不徐,折射出他对教育蓝图的胸有成竹。
谈“校多人少问题”,他指出“偏远和条件差的学校要合并,集中教育优质资源,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为期四天的蹲点采访,让我们惊喜地看到,当年前来支援沂蒙山区老一辈教育人身上的情怀和热血,正彰显在这一代又一代年轻教师身上。这也让人对革命老区教育的未来,更多了一份期待。
作为《青年说》栏目专访山东各地教育局长的第一站,处在沂蒙山腹地的沂源县让人充满期待。
记者 巩悦悦
抗日战争时期,“沂源民兵”闻名全国。解放战争时期,20万民工出动支前。等到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受到沂蒙老区精神感染,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响应国家号召,怀揣满腔热血和理想离开家乡,前来支援沂源教育。“大山里的布鞋校长”李振华就是其中之一。
头脑风暴过后,心里问号越来越多。针对这一系列犀利问题,沂源教育的掌舵人会正面回答吗,场面会不会尴尬?想到这,记者采访前曾捏了一把冷汗。
这是一座英雄的小城。
如今形势变了,社会培养人才的标准高了,新征程上的沂源教育是何面貌,有无短板,如何补齐短板?占全县一半以上的农村学校如何留住老师,校多人少的矛盾怎么解决?为什么要在三年内培养1000名家庭教育指导师,他们能为沂源教育带来什么……
谈“理想中沂源教育”,他指出“不光是校园漂亮了,高楼大厦建起来了,更重要的是内涵。令人欣喜的是,我们的老师正在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