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教育》
现在的孩子不仅学习压力大,课业繁重,家庭作业繁重,而且家长还要报上各种补习班,占用孩子的休息娱乐时间。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成为最好的学生,内卷现象越来越严重。
父母一味追求世俗的卓越,以“对你好”的名义,剥夺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反而伤害了孩子。
心理学家弗洛姆曾经说过:“父母以道德的名义戴口罩,是为了抑制孩子对生活本身的渴望。”
我认为追求成就的家庭教育主要是由三个因素造成的:父母的心态、学校的氛围和教育制度。
父母的虚荣心很强,这是人的本性。因为孩子的优秀可以让他们在大家面前成为一个优越的会话资源,并且觉得自己有面子。
学校的“唯成绩论”是一个主导因素。很多学校评价一个孩子好不好,只用“成绩”这个指标来衡量。
还有,中国的应试教育体系。人生两大考验——中考,都是以“分数来评判英雄”。在这种环境下,父母追求成绩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一味追求成绩,忽视品格教育,会产生很多弊端。估计很多家长都没有意识到利弊。
01?“除了学习什么都不做”的孩子,缺乏工作能力,心理素质较弱
叔叔家的小儿子,从小就聪明,帅气,讨人喜欢孩子,小学到初中的学习成绩一直在班级中名列前茅。
叔叔是个老人,他很喜欢孩子,认为他是个学习的好苗子,所以不会在做家务上浪费一丁点时间。
他们负责孩子们的日常事务。早上起床后,他们把牙膏挤在水里准备好了;在上学的路上,他们帮助孩子们背书包;孩子们去健身房玩,担心风吹雨打,只好自己来接。送车...
高中离家很远,需要住在校园里。舅舅担心住校对学习有影响,就在学校旁边租了一间房子陪他上学。他宁愿去更远的地方工作。
然而,一个学期过去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升反降,性格变得暴躁抑郁。
我不得不去看心理医生。
原来孩子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的,没有经历过任何挫折,没有照顾自己的能力,没有社交能力,没有能力处理实际问题,造成心理素质差。影响学习。
耳边不时听到:名校的学生,各方面都很优秀,自称“别人家的孩子”,突然跳楼了。
可见,这些表面上优秀的孩子,内心是多么的脆弱。当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上遇到一些挫折和不满时,他们选择了极端的方法,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让人唏嘘不已。 !
放纵不会让孩子变好,反而会阻碍他的成长。
正确的做法是:
家长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和习惯,比如自己整理房间、参与家庭清洁等
据调查,做家务的孩子优秀比例比不做家务的孩子高27倍。
孩子经常参加劳动,能掌握一门生活技能,有利于培养他坚强的品质;
多参加劳动,让他学会珍惜和珍惜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懂得感恩。
02?“一是二,二是二”的孩子缺乏规则意识和自律精神
一般来说,克制不难自己在公众面前因为监管压力而存在。
如果能在私下或独处时遵守规矩,与外界保持一致,严于律己,这是自我意识的最高境界,也是古人常说的“自觉”精神。
“杨震木野但金”的历史典故,向我们说明了规则意识和谨慎独立精神的价值。
杨震是东汉有名的正直官员。他为人正直,为人正直,深受百姓尊敬。
有一天,他的一个好朋友王蜜去探望他。出于恩宠,当晚给了杨震十斤金条。
杨震拒绝了。
王蜜说:“晚上没人知道。”
杨震说:“天知道,地知道,你知道,我知道。”
王蜜闻言,惭愧地离开了。
有句老话说得很好:“人在做,天在看。”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他的规则意识,尤其是在没有监督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他可以严格按照道德原则行事,做到自律。
比如自觉整理、自觉排队、自觉爱护花草、自觉完成作业等。
即使在路上遇到红灯没有车,你必须等待,永远不要碰上它。
父母也应该注意生活中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及时引导孩子。
“无规矩不成圈”,不仅让孩子明白规矩的重要性,还可以制定规矩,与孩子商量,建立家庭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