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教育》
“咳咳,同学们,今天体育老师临时有事,我们来上数学课。”
“那个,体育老师今天生病了,这堂课改英语自习吧。”
同学们,体弱多病的体育老师图片,你们有遇到过吗?好在,作为校园未解之谜(莫名消失)的体育课,现在总算要回来啦!
前几天,教育部印发通知称要保障学生校内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
谁知,消息一出,引发网友热议。
评论里,有的拍手叫好,希望体育老师别再被“生病”了:
有的则持观望态度,并表示了深深地担忧。
也有网友吐槽,作业那么多,哪还有时间强身健体:
但其中,还是有一位网友的看法切中了要害:
是啊,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一个好的身体,还怎么去创造精彩的人生呢?
然而,体育常常会被偏见所裹挟:只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代名词罢了。
但其实,体育运动不止可以训练一个人快速的反应能力、学习能力、控制能力和抗压能力,还可以在其他领域拥有独特的优势。
对奥运冠军,乒乓球大满贯得主邓亚萍女士,体育究竟是什么?体育,又可以为我们的人生带来哪些惊喜呢?
(以下为邓亚萍自述)
01.
退役不退休,我一直是那个“叛逆者”
大家好,我是邓亚萍。
很多朋友熟悉我的,是我作为体育人的前半部分:
从1988年到1996年奥运会,总共18个世界冠军的乒乓岁月;
同时,我也是乒乓球史上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
但可能只有我自己最清楚,面对退役后职业生涯的转型,我一度感到焦虑。直到后来,我去清华园求学,开始对“体育”这两个陪伴我许久的字有了新的理解。
在此之前,我已经打了17年的乒乓球,距离第一次获得世界冠军也已经过去8年时间。
有过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同时也落下了一身的伤病。而在另一方面,我既是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下的受益者,又是一个“叛逆者”。
从我小时候练乒乓球开始,我的目标就很清晰,就是要拿冠军。
中间自然经历过很多波折,比如身高矮小、技术被针对等等。但最终的目标一直没有变过,国家队里,教练鼓励我们要为国争光;比赛场上,我们要做的就是研究对手、打败对手。
因为,冠军只有那一个。
尤其对于咱们中国的乒乓球队来说:拿亚军,就意味着失败。
所以当你年岁渐长、身体充满伤病时,“体育”二字更多地成为了一种压力:不能输、不敢输。就像当年女排五连冠时所面对的压力一样。
于是,退役,成了摆在我面前的选择,但我想做些不一样的决定,我想“叛逆”一点。
在体工队的年代,中国运动员退役,通常有这么几种情况:
进入体育行政系统,成为一名优秀的官员;
成为一名教练,为国家培养下一代人才;
还有像李宁一样投身商业的杰出代表;
更多的是运动员退役后艰难转型、难以融入不断变化的社会。
但我发现,当时国外的运动员退役后,似乎能有一些完全不同的人生,他们“退役”但不“退休”。无论是做公益还是做商业,做投资还是做实业,我心里无比渴望一段不同的人生。
说实话,在退役前,我对未来的构想,其实和体育关系并不大。甚至,我想要某种和体育完全无关的选择,总觉得需要补足自己在文化教育上的短板,才能去适应21世纪的到来。
02.
不懂体育,就不懂教育
退役后,有次央视搞了一个乒乓球擂台赛,中场休息时,我遇到了国家体委伍绍祖主任,他问我退役后有什么打算,我说:
我想去读书。大家都说运动员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我想证明给大家看,运动员读书也没问题。
就这样,我被推荐到了清华大学。
但当我来到清华大学后,我反而看到了“体育”两个字的另外一面。
首先让我意外的,是学校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
原本以为学校里应该是书卷气十足,却没想到四处都是在跑步、打球的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