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教育

综合新闻

南开大学创始人,一生所有捐献南开教育,晚年

来源:时代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28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确实如此,教书育人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稍有不慎便会引来指责,但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毅然投身于教育事业呢?是什么让他们甘愿奉献所有来成全他人呢?是荣誉吗?不是。是金钱吗?不是。能让他们如此奋不顾身的,应该是那份甜蜜的果实吧,因为有希望,所以那漫长的过程也便没那么苦了。 细数我国近现代以来的教育家们,无不付出了许多汗水心血来成就下一辈、下下一辈……像我国知名学府南开大学的建立就曾经历许多波折,而它的创始人更是十分不容易。那么这位创始人又是怀着什么信念能让他坚持创办了南开大学的呢? 求学艰辛成绩优异 这位创始人名叫张伯苓,于1876年出生于天津。张伯苓本身的家庭背景还算不错,父亲是一个秀才,但无奈在他五六岁时家道中落,求学之路变得十分困难。他曾在幼年时期辗转到多处地方求学,幸好学习刻苦,成绩也十分优异。


1891年,十五岁的张伯苓凭借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北洋水师学堂,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机会。进入学堂后,张伯苓主要学习航海驾驶,据说他的成绩在当时的班上一直位列前茅,很受器重。不过在北洋水师学堂学习期间,也出现了一些事情对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那就是甲午战争期间北洋水师覆没,使得他的思想逐渐发生转变。 亲历受降转而从教 1895年,四年的学习时间已然结束,但这一年朝廷的海军遭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学堂里的不少学生都无处可去,张伯苓也是在家闲居了一年才分配到工作。 1898年,这是对张伯苓影响巨大的一年,这一年里发生的一件事情让他彻底放弃了海军救国的想法。究竟是什么事情呢?因为在甲午海战之后,清政府进一步受到打击,开始逐渐走向覆灭,而外国列强对我们虎视眈眈,强迫我们签订了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其中就有张伯苓亲自经历了的《中英订租威海卫专约》。 当时的情景给张伯苓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他亲眼看到日本的国旗落下,再升起清朝的龙旗,但这只是暂时的,很快清朝的龙旗降下了,英国的国旗被挂上,这对清政府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耻辱。但更让张伯苓为之气愤的是,当时的清兵个个姿态软弱,站没站相,毫无气势可言。


而英国的军队则是雄赳赳、气昂昂的模样,这一对比让人好生失望。经历此事的张伯苓认为开办新式教育刻不容缓,只有教好了年轻人,国家的未来才有希望。于是他毅然地从海军退役,与倡导新学的严修决定共同合作,开始办学。 耗尽心血开办学校 然而在当时的中国,开办学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还要提倡新思想。张伯苓选择先去观摩学习其他国家的教育方式,1903年,张伯苓在日本领略到了他们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以及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教育学生。 回国后,张伯苓把先前的所见所闻再结合当时国内的现状,逐步探索出办学规律,并于1904年创办了一所私立中学堂,也就是后来的南开中学。在南开中学的发展过程中,来校学习的学子越来越多,南开中学也建立了新校舍,名气慢慢传开了。 但是张伯苓觉得光是创办中学还不足以解决问题,因为这些学生年龄还太小,对社会起到的影响是有限的。要想真正有效地改变现状,应该尽快成立一个大学。于是他在1917年前往美国,一方面学习国外的教育,另一方面参观了美国各所大学的规模组织,为回国创办大学做足功课。


1919年,南开大学正式建立起来了,与当时国内许多大学不同的是,南开大学自成立之初就设立了理科,为了学生们的全面教育可谓是用心良苦。而后,张伯苓还在大学附近先后成立了女中和小学,完善了教育体系。不过南开大学在战争中也难逃一劫,它曾在1937年被轰炸,随后几经波折,才又重新在天津建立。 值得一提的是,在南开大学的创办过程中,张伯苓功不可没。因为他并没有雄厚的家底,而创办一所师资齐全的大学需要一笔不菲的资金,他是如何得来的呢?全靠他在社会上一点一点的募捐,也凭借他对教育的无私奉献打动了各界人士,人们才愿意伸出援手帮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