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我国出现了第一位女校长。在做校长之前,她是被人敬仰的老师,在成为校长之后,她却成为了被讥讽的对象。
杨荫榆,杨绛的姑母,在那个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时代,她没有选择舒适的环境继续深造,而是立志改变中国的女子教育,最终被被评为了“女性压迫者”。
直到临死之前,杨荫榆都表示,她所做的一切,无愧于心。
一、放弃学业,开启教师生涯
1902年,杨荫榆前往上海务本女中,开始了她的人生新的旅程。当时,我国公开式的女子教育才刚刚起步,而上海务本女中就正好搭上了这班车,因为成绩优异获得了官费留学的资格。
在外学习期间,杨荫榆看到了国外的女子的现状,她们自由、独立有思想,而当时中国大多数女子的思想还停留在“相夫教子”的阶段。于是,杨荫榆当即决定,等到她归国之时,定然要将新思想也带回来。
然而,等到她放弃深造的机会归国之时,却发现此时国内的女子教育已经开始建立,但其目的却不是为解放女子思想。
清廷在近代思潮的压力之下,兴办女子教育,但其目的只是要把女子教育成有知识的贤妻良母,不需要太多的专门知识,只要懂得如何进行家庭教育即可。这种女子并非杨荫榆所愿意见到的。
1913年,杨荫榆进入江苏省第二女子师范,教生物课程。因为江苏省第二女子师范曾经有留学的经历,知识储备充足,上课时候又懂得幽默教学,在学生心中威望很高。
1918年,杨荫榆被公派前往美国学习,当时前往车站送行的人很多。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当时的杨荫榆就是她们的偶像。
然而,等到杨荫榆转换身份之时,曾经把她当偶像的学生们,纷纷将她视作豺狼虎豹。
二、最喜爱的老师成了“灭绝师太”
公派归国之后,杨荫榆的职位得到升迁。有几次国外留学深造的学历,知识渊博,还深受学生的爱戴,杨荫榆很自然地就成为了校长,
从老师转换到校长的身份之后,杨荫榆所要担负起的责任自然也不同。她上任之后,首先做的就是加强校风校纪的建设。
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校纪校风自然是首要的,杨荫榆希望她带领之下的女子学校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学风,女子们能够专心学知识,成为新女性。因此,她支持一切与有学习有关的事项,同时也反对一切浪费时间的游行。
然而,她忽略了一件事情,教育与当时的环境是分不开的。在民国时期,学生上街游行是常有之事,即便她不赞成自己的学生参加游行,也应当采用温和的手段加以引导 ,然而最终她所做的是将所有参加游行的学生开除。
并且,为了建设校纪校风,杨荫榆还直接将警察引入了学校。她的行为引起了学生的反感,自此之后,不再有人记得她是一个令人敬佩的老师,只知道她是学校的“灭绝师太”。
而后,鲁迅更是公开写文称呼杨荫榆为“专制魔君”,杨荫榆受到了来自学生、文学、教育等各界的批评。
在此情况之下,当局迫于压力,杨荫榆引咎辞职。对于杨荫榆来说,从她放弃学业那一刻跨入教育行业开始,教育就是她一生的追求。然而至此,她多年的教育生涯,等于是要断送了。
三、死得惨烈,无愧于心
辞职之后,杨荫榆受到抵制,自然是没有办法在有影响力的学校任职,但她也没有因此放弃,在苏州老家用自己的积蓄开办了一个学堂,专门教授女子知识。
当时,抗日战争已经爆发,日军正在中国四处寻找可以利用的力量,杨荫榆就被他们盯上了。虽然说杨荫榆曾经的名声不好,但是由于其在苏州办了学校,在当地的女子心中还是有威望的。
再者,杨荫榆能够说一口流利的日语,在交流上也非常方便。在日本人与杨荫榆交涉期间,杨荫榆所创办的学校几乎成为了一众女子避难的场所,唯有这个学堂,是日军目前不敢轻易踏足的。
然而,在杨荫榆几度果断拒绝日军之后,日军终于起了杀心。1938年,杨荫榆被日军枪杀,尸体推进了河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