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教育

综合新闻

乱世教育,在三国时期“上学”是怎样的一种体

来源:时代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10
大家好,我们的搞笑飞翔聊生活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首先你要决定你是要“苟全性命于乱世”,还是要“修身、治国、平天下”,如果你要选择后者,那么你要去审视一下自己的家庭,能否进入官学学习。假如能进入官学学习,又要去考虑怎样才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始终保持求学者的初心。
东汉末年,先是黄巾起义,天下大乱,继而又诸侯割据、群雄逐鹿,前后战乱整整持续了96年。
三国群雄
值此乱世,自秦汉以来确立的大一统封建政权土崩瓦解,国家上层建筑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而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同样遭受了无情的摧残。
因此,历代学者在提到三国时期的教育时,大多都是贬多于褒。但是教育活动作为人才输出的重要来源,即便在三国时期谈不上强盛,但却也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占据了中原地区的魏国,更是在教育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形成了那个时代独有的特点。
万世师表孔夫子
那么,如果一名怀揣梦想、踌躇满志的少年,想在三国乱世完成求学之路,究竟需要经历些什么呢?接下来我们结合三国时期的教育特点,一起来解答这个问题。
上学or不上学?
首先,在到处都乱糟糟的三国时期,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上学的,即使愿意,在没有九年义务教育的古代,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上学的。
在民不聊生的三国时期,活着才是最重要的,上学是为了走上仕途,走上仕途就会卷入政治纷争,可能前一秒还风风光光的,后一秒就身首异处了。所以,对于大多数三国时期的普通人来说,安安稳稳地过完一生比什么都重要。
古代书生
书生
窃见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三国志·董昭传》
在古代,根据社会地位的不同,所享受的教育资源也是不同的,官宦人家的孩子可以选择进入太学或者地方官学进行学习,不当官的一些地主乡绅、平民百姓则可以选择花钱上私塾、请私教,而一些穷苦人家的孩子,可能连进入学校的机会都没有。
官学、私学、游学
一、官学
相对于蜀、吴,魏国的官学体系相对完善,因此我们以魏国为例。
魏国的官学起源较早,官渡之战后,统一了中国北方的曹操逐渐意识到单靠武力虽然可以得到天下,但是如果想要守天下,就必须发展文化教育。所以鉴于当时学校解体、师生离散的状况,公元203年,曹操下令兴学。
魏武帝曹操
其(曹操)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三国志》
可以看出,在国家机器尚未完全恢复运行之前,曹操是通过大力发展地方官学来恢复教育的。在曹操的推动下,魏国在每州、每郡县都会设置专人进行招生和教学,虽然所设官学规模都不大,但是却起到了开风气的作用。
在地方官学不断兴起的势头下,废止多年的太学也随之重新被提起。太学最早起源于汉武帝时期,是由中央直接管辖的国家最高学府,在两汉的不断完善下,于东汉末期达到了巅峰,但是很快又被频发的战乱所摧毁。
古代太学
后来随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中原地区日渐趋于稳定,再加上曹操兴学大有成效,太学才在曹丕的推动下最终得以恢复:
黄初五年四月,立太学,制五经课试之法,置春秋谷梁博士。——《三国志》
教书博士
太学的正式恢复,标志着魏国的教育已经恢复到了一定规模,并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体系,但是,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其局限性也是相当明显的。
随着两汉以来的大一统专制集权模式的崩溃,之前根深蒂固在人们心中的纲常伦理也随之开始松动,传承了四百多年的儒家统治思想已经失去了其魅力所在,士大夫开始疲倦于经学、纲常,转而醉心于形而上学的哲学论辩,清谈之风开始盛行。
上一篇:明清时期的皇帝教育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