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教育》
价值观并非一成不变,也并非一旦“塑型”就能一劳永逸。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校园教育、青少年教育,而应成为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必须系到位,未来之路仍要不断地“正衣冠”。
百万中小学生本周迎来新学期,恰逢建党百年,各校纷纷将“开学第一课”的主题定为“翻开厚重党史,澎湃爱国情怀”。“透过历史眼眸,我们站在岁月肩膀上远眺,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这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中国少年,顶天立地当自强!”校园里孩子们清朗的诵读声,让这个早春愈显生机盎然。
爱国,作为一种朴素的内心情感,不仅是一国国民的道德本分,也是国民教育的核心内容。让孩子从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熏陶,了解今日之富强大国,今日之幸福生活所从何来,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也是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一环。事实上,将中小学生的“开学第一课”确定为“爱国教育课”,已是很多国家的传统,而在各个领域、通过各种方式培养人们对国家的认同,也已成为某种共识性的操作。就中国而言,浩繁文明卷帙,伟大复兴征程,都是爱国主义教育最鲜活的素材。引导广大中小学生熟悉红色历史、丰富家国体认,也是在充实其成长路上必不可少的养分。
爱国是具体的,价值观是有形的。今日之中国,发展奇迹举世瞩目,国民心态和精神面貌也愈发自信成熟。尤其是年轻一代,大多积极向上、乐观勇敢,既有独立的生活态度,更有平视世界的眼光。在很多重大事件中,他们站在前面更“战”在前面。面对风雨艰难,他们勇敢“逆行”、真情奉献;面对错误言论,他们有理有据、敢于亮剑;面对外部抹黑,他们坚决回击,热血“出征”……心中有祖国,肩上有担当,这一代年轻人的主动作为,也折射着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果。更多人特别是青少年将个人理想熔铸进国家发展进程,把自己对祖国的情感体现于实际行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也就拥有源源不竭的动力。
但也要看到,主流之下并非没有泥沙和杂音。在爱国主义成为主流价值的今天,宣扬歪理邪说、散播不当言论、造谣蛊惑舆论的“毁三观”之人仍有不少。大家敬仰戍边英雄,也有人阴阳怪气,侮辱诋毁;大家为家国一心战疫动容,也有人冷嘲热讽、坐地造谣;大家为国家实力强盛自豪,也有人恶言冷语、扯舌唱衰……这些负能量满满之人中,亦不乏深受党教育培养的党员干部、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的高校教师,以及拥趸众多颇具社会影响力的“大V”“网红”。这种“逆流”常常令人困惑,这些人从学生时代一路走来,没少受爱国主义教育,方方面面也充分享受着国家发展的红利,为何最终思想“跑偏”、价值观“塌方”?
事实证明,价值观并非一成不变,也并非一旦“塑型”就能一劳永逸。如果说一个人在学生时代是“白纸好作图”,那么随着其走向社会,不同的人生际遇、繁杂的多元声音,都会对其认知判断产生影响甚至污染,甚至会有败类以“恨国”“黑国”谋取私利。从这个意义上说,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校园教育、青少年教育,而应成为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必须系到位,未来之路仍要不断地“正衣冠”。而对一些人思想上的苗头性问题,全社会都要时刻保持警惕,既要对舆论场中的歪理邪说依法予以坚决打击,也要充分营造良好氛围,让心有正气者能够理直气壮地说爱国、讲历史、谈理想。当爱国主义教育形成长效机制,成为精神领域中的一种“基础建设”,才能长远立德树人,激扬社会正能量。
“人不学,不知义”,这个道理适用于所有人。当然,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人生经历不同,生活方式有异,获得信息的方式也不一样,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共鸣点和触动点也会有所差异。孩童通过做游戏、听故事获得启蒙;年轻人喜欢畅游网络,为“那兔那国”等新媒体作品热泪盈眶;随着年龄增长,组建家庭为人父母,可能还会以“大手拉小手”的方式体味家国情怀;而对于老年人来说,在志愿活动中发挥热量,在传承家风中向下一代人讲述历史,更易找到自己新的社会角色……总之,在传播方式、学习渠道参差多样的今天,爱国主义教育也要守正创新。这个“正”,就是坚持爱国之心不可动摇,将这一主旋律贯穿各个方面;这个“新”,就因人而异创新方式,丰富载体,确保入脑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