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教育》
新华日报
教育部9月22日正式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23日我省在全国率先召开全省研究生教育会议,推动研究生教育深层次、结构性变革,制定任务书、明确“路线图”,让研究生教育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加快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高层次人才培养
国家重大需求是研究生教育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着力点。《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分类发展和动态调整新机制。加快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高层次人才培养,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共同呼声。
2012年以来,南京大学率先实施“二三三”硕士研究生和“四三三”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革。“进一步完善具有南大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体系,要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南京大学校长吕建说,学校优先布局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公共卫生、社会治理等领域密切相关的学科,出台顶尖科学家、拔尖技术专家和未来思想家培育计划,为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未来眼光”,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拔尖创新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提供完备的制度保障。
东南大学2012年开始在全国首批招收工程博士,近年来共录取1000多名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东南大学校长张广军说,学校将继续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创业精神、国际视野的专业技术领域领军人才为核心目标,优化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扩大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在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能源动力、交通运输、临床医学等国家急需领域培养更多专业型领军人才。
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透露,省教育厅将出台“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找准服务需求对接点和主攻方向,通过学位授权集中审核和动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特别要抓住国家将出台相关政策机遇,积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探索新兴交叉学科发展机制。
破解“导学矛盾”,以德施教增强育人实效
导师队伍建设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性工程,决定着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近年来,因部分导师指导精力投入不足、指导方式方法不科学、质量把关不严而导致的“导学矛盾”时有发生。
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说,苏大始终把导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作为第一标准,激励导师以德施教、以德树人。大力推广德政导师制度,聘请政治素质高的优秀科学家和管理工作者担任研究生德政导师,促进导师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实现全过程价值引领。该校还设立“高尚师德”奖教金,奖励以身立教表现优异的导师。此外,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将师德师风要求贯穿于选聘、晋升等各环节,实行一票否决。
“注重导师引路,要强化‘第一责任人’职责。”南京师范大学校长陈国祥说,把“立德树人”作为导师的首要职责,导师们既要做学术导师也要做人生导师,充分发挥言传身教作用,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学校博士生导师汪永进教授实行的‘树人工作法’,把支部工作与学科建设和团队建设有机结合,把思政工作贯穿教学科研工作全过程,培养一大批思想政治过硬、责任感强、科研突出的研究生人才。”
疫情发生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时间号召全体研究生不忘医学初心、为人民健康而战。“江苏援鄂医疗队队员中相当部分是学校研究生导师,3000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坚守临床与科研一线,与病毒决战。多个医院科室的专硕研究生在前线导师远程指导下,快速成长为疫情期间临床工作的青年担当。”南京医科大学校长沈洪兵说。
深化综合改革,坚持内涵式发展之路
着眼于固本培元,从强化科教融合、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工作站建设等方面,我省加快深化研究生培养体系综合改革。
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胡义东说,省产研院与江苏及海内外其他地区的50所高校签订人才培养和战略合作协议,去年联合培养研究生超过400名,今年联合培养人数将超过1000名。“依托省产研院的人才资源、平台载体、机制优势和创新能力,探索建设江苏产研院大学,在学科设置、培养模式、教学形式等方面率先突破,为江苏培养更多更好面向未来的创新实践人才、为国家研究生教育改革作出试点示范。”
激发研究生导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成为当务之急。“将进一步深化改革,激发导师队伍活力。”熊思东说,2018年苏州大学打破导师终身制,破除资历、头衔、年龄的限制,全面实行上岗申请制;落实成本共担机制,招生名额向科研活跃度高、学术贡献度大、师生关系和谐度强的导师倾斜。去年该校183名博导未能上岗,477名上岗博导中15%是首次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