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教育》
一道题写两个字、发呆两分钟、手指扣来扣去两分钟、看看窗外两分钟、问问题两分钟,稍微放纵一下,作业就要写到晚上10点多、11点多,而这还只是发生在一年级。
这是来自一个宝妈真实的描述,是不是很有画面感?最近家长群里有不少父母也反映,自从孩子上了小学后,自己瞬间从亲妈的角色转变为了后妈,天天河东狮吼,根本控制不住自己,而这一切主要就是因为孩子做作业足够拖拉。
在百度随便一搜“孩子拖延”、“孩子拖拉”,出来的数据庞大得吓人,让人难以想象。
可是孩子怎么会就出现如此严重拖拉现象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孩子时间概念模糊。研究发现,孩子大约到三岁,才会对时间产生模糊的认识,到了七岁才会逐渐形成时间的概念。而且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都会帮孩子安排好吃穿行,去哪里会带着孩子,对孩子并没有过多的要求,时间紧就自己动作快点,也就是说时间的主要把控在父母手里,孩子只是按照家长的指令进行动作,即使进入小学,孩子也不能马上开始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因此就会出现“拖拉”的行为。
2、孩子过度依赖父母。大部分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都会事无巨细地帮助孩子做一切事情,通常在孩子提出要求想要自己试一下时,父母也自然会认为孩子还小做不好,就会抢着将事情做完了,比如穿衣服、穿鞋子、吃饭等,而这样的行为在无意识中培养了孩子过度依赖父母的习惯。
3、孩子的困难不被父母理解。很多时候父母总是习惯用自己的思维来考量孩子,比如上小学了,早上起床家长让孩子自行穿衣服,自己去准备早餐,但十几分钟过去了,上来一看孩子可能连件衣服都没穿,妈妈就火冒三丈地指责孩子穿衣服就几分钟的事情居然这么久都做不好,只是妈妈忽略了,在这之前什么事情都是她安排好、帮忙代劳的,所以扣纽扣对孩子而且都可能是极其困难的事情,而在父母心里却觉得这是理所应当就会的事情。
孩子的困难不被理解,当他被“无故”的指责时,心里的“畏难情绪”就会油然而生。这在学习上也是一样的,对大人而言就像1+1=2如此简单的题目,对孩子而言都是陌生而又困难的,所以往往他们会选择“拖延”去逃避问题和无声地反抗父母,而这也是孩子在对情绪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
孩子的拖拉可能有多种原因造成的,父母面对孩子时不能一味地指责和催促,而应该正确地引导孩子改掉这个坏习惯,让他以后有足够的能力驾驭自己的人生。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说,如果孩子能够得到自我管理的机会和支持,他们就会发展出自主性、独立行为的能力和意志力,即自由选择和自我控制行为的能力。
1、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孩子上小学后我发现,不少家长前一天的作业有第二天早上起床打卡的行为。我也有过一次,有一次因为课文有难度,儿子一直背到晚上十点多勉强背完整,但非常不顺,最终他累睡着了。第二天一早我就把他叫起来重新背。但因为这一次无意的行为,他很快便有了第二次要求,想要第二天起床再背。
我知道如果依着他,就会让他以为很多事情可以迟点再做也没关系,我便告诉他,当天的作业必须当天完成,而且上一次第二天起床背书并不是因为前一天没完成,而是前一天完成得太差了。而且也因为前一天作业交的时间太迟,所以老师没有给他优秀作业。从那以后,儿子便没有再提过第二天起床背书的要求了。
2、学会放手。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会显现出来对很多新事物和行为有着浓厚的模仿兴趣,比如想自己吃饭、穿衣服、穿鞋子等,这时候我们最好可以试着让孩子自己摸索学习,并引导和鼓励他。
但大部分家长并不是这样的,不是觉得孩子还太小不用学,就是觉得孩子动作太慢不耐烦,因此都自己抢着先干。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鲁克森曾这样劝戒过家长:“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力所能及的事。”
3、懂得换位思考,理解孩子的困难、接受孩子的情绪。一年级没学多久就考试了,可是有些孩子的成绩并不理想,于是家长就责怪孩子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可是你却不知道才上一年级的他连题目可能都看不懂,有时候并不是他题目不会做,而是字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