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教育》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聚焦高等教育发展变革与趋势,共同探讨高等教育的未来形态和教学模式革新,积极推进“线上+线下”双向融合的会展模式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于9月14日在北京举办“疫情之下的高等教育变革学术论坛暨云上高博会启幕发布会”。
会上,华为企业BG常务副总裁、华为企业BG全球伙伴发展与销售部总裁马悦以《万物互联时代,高等教育领域的信息技术革命》为题作大会主旨报告,探讨了信息技术革命与教育的相关话题。
一、信息流孕育万物,智能世界正在开启
畅想未来十年,马悦认为,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ICT技术打造的信息流将是孕育万物的基础,2030将是一个智能化世界。他总结了智能世界的五个基本特征:从政府层面来看,政策更加适配民生,是以人为本的数字政府;从经济层面来看,泛劳动力优势凸显,智能机器人成为新的劳动力;从社会资源层面来看,数字化手段使得教育、医疗等领域实现资源共享,数字公平成为现实;从文化层面来看,人的双手得到彻底释放,劳动价值的重心由创造物质财富向创造精神财富转移;从环境层面来看,得益于各种数字化手段,碳排放量将被全面检测并合理调控,地球更加绿色。
他提到,新联接、新计算、新平台和新生态将为智能世界2030打造坚实底座,使教育、制造、能源、交通等各行各业实现智能化发展。
二、信息产业面临瓶颈,亟需更多高端人才
“众所周知,信息产业经过50年的高速发展,理论界和产业界都面临着发展瓶颈,需要理论上的突破”,马悦说。例如,摩尔定律驱动了ICT技术的发展,处理器性能曾经每两年就能翻一番,但现在每年只能增长10%,摩尔定律将走向终结,亟需工程技术的创新。
“先进技术只有与行业场景相结合,解决行业中的难点问题,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马悦表示,华为的创新是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结合。所谓现实主义,就是从客户需求出发进行产品研发,所谓理想主义,就是基于愿景、以未来趋势作为判断依据,走入无人区。他提到,下一代无线通信、类脑计算、DNA存储、量子计算、原子制造等都可能是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突破的前沿技术,需要更多的高端人才。
据马悦介绍,2020年全国ICT从业人员缺口预计超过1200万,其中AI、云计算、大数据、等新ICT人才缺口超过900万,从事基础理论突破的科学家和应用技术发明的科研人员是当前急需的两类信息技术人才。
三、华为将与高校深入合作,解决ICT产业核心问题
“前沿技术的突破并非易事,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和实践积累”,马悦说,“华为不断创新、厚积博发,砸钱砸人砸时间”。近十年,华为公司累计研发投入超过6000亿人民币,2019年研发投入占全球销售收入高达15.3%,研发人员占华为公司总人数的49%。
“在基础技术研究方面,华为有着丰富行业应用场景,也在实践中真实面临着规模性问题和世界级难题与挑战。”马悦认为,华为和高校可以发挥双方优势,共同出题,着眼于推动工程技术突破,并加速高校研究成果跨越创新死亡谷,在项目技术创新方面重点开展面向未来前瞻性的合作,通过资金等更宽松和灵活的方式,共同探索不确定性的创新。
同时,他也提到,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与科研攻关一样非常重要。企业有应用场景和技术实践,高校有基础理论和教学资源,构筑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需要产教融合,以产业和技术发展最新需求推动人才培养体系变革,优化信息技术领域专业结构,促进专业建设质量提升。
据马悦介绍,华为将与高校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领域进行全方位产教融合,充分解决ICT产业核心问题。目前,华为在全球已经建成了超过1200所华为ICT学院,未来5年计划达到家,每年培养超过100万名学生,每年与新工科联盟合作培养超过300名教师。
最后,马悦说,信息技术是智能时代的引擎,行业需求决定了发展的广度,基础研究决定了发展的深度,而教育则决定了发展的可持续性。他表示,华为期望能够与更多学校开展紧密合作,一起拥抱和引领信息技术革命,共绘科技星图,开启智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