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教育

综合新闻

明清时期江南教育实力最强,朝廷都对此进行打

来源:时代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9-09

引言

科举制是具有古代中国特色的选官制度,为中国封建朝代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这一选官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使得那些家境并不富裕却有着宏伟志向的人们可以通过考试进入官场,一展宏图。科举制自隋朝建立,经过唐朝的发展,在明朝达到鼎盛,到了清朝更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宋明以来,士大夫政治就是中国最主要的政治特征。明朝时期,读书人把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作为人生目标。明代中国文化发展、国土拓展、人口增长、交通发展,内部相对稳定,这时候江南地区各省日益重要,这一切都为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江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与环境。相比于北方,江南地区一直以来比较安定的,这为读书人提供了一个安全平和的条件得以钻研学术。许多士人为了躲避北方战乱,迁移到江南地区,这也为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人才。

科举放榜

因此,根据数据来看,唐朝至北宋时期,状元集中在北方,而到了南宋之后,尤其是明清,南方科第文化逐渐繁盛,势头超越北方,而状元也集中出现在江南地区。在明清时期,江南才子层出不穷,对北方的士人产生了威胁,朝廷甚至还规定分南北榜,以“抑制”南方科举文化的势头。

这么说来,南方地区科第文化的繁盛不仅仅代表着一种进步,同时也是为该地区带来了“麻烦”。那么,明清江南地区科第文化发展至鼎盛,是什么原因呢?

状元帽

一、江南经济发达,促进教育发展

唐末开始,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宋代经济中心转移基本完成定型。同时,受政治经济的影响,文化重心也在这一时期完成南移。因此探究江南文化发展必须与经济相联系。江南地区逐渐成为经济重心,经济条件较为发达。

这里的人们从事工商业者多,商品经济发达。科举费用高,项目杂,状元多来自诗书传家的大门望族,大概也有经济原因。民间办书院、讲会等,都需要经济支撑。如书院大多都是地方的士绅和官员一起筹款建立的。如此看来,优越的经济条件为江南教育的发展打下基础。

国子监

二、民间教育的发展

明代私人讲学风气很盛行,尤其是在明代后期更甚。如果从“文化江南”的地域范围看,江南书院的数量估计占全国总数的近30%。除了书院,还有讲会、私塾等民间私学方式。如江西吉安府的固定的讲会就有16所之多,江南地区的讲会之多不言而喻。讲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发展为书院。

因为明代江南地区日益繁盛的工商业,越来越多的人需要识字,需要一定的知识去进行工商业工作。这些人通过在家自学积累知识,读本多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童蒙教本。可以看出,很多人家子弟在进入官学或私学接受正规的学习之前,往往会先在家中自行学习,为日后的学习做准备。启蒙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读书人的学习生涯打下了基础,有着重要的作用。

《明史·王行传》中有记载:“王行,徐媪好听稗官小说,行日记数本,为媪诵之。”

私人讲学

结语

综合来看,江南地区科第文化的发展得益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明清时期科举文化的盛行,带动了全国各个地区的教育发展。而且教育不再“束之高阁”,不仅是士人的独宠,还走进了家家户户,这也得益于私人讲学与通俗读物的发展。通俗读物的盛行与妇孺教育的发展也大大促进了基层教育的发展。如果说精英以上的阶层受文化教育比较充分的话,民间的教育还是一大问题。普通百姓没有这个需求,也没有这个条件上学。于是通俗读物与妇孺教育使得人们普遍可以受到基本的文化知识。这样民间的教育得以迅速发展。

明代中期以来,城市中的文艺社交成为普遍现象。文人们经常聚在一处品茶、赏花,一起谈论时政和儒家经典,这样的文艺社交使文人们可以互相学习,使得学习的氛围更加浓厚。

寒窗苦读

但是教育的发展不一定只有益处。当时教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选官制度,人们只有读四书五经才能有机会进入官僚集团。可悲的是,当时的士人寒窗苦读好几年,甚至好几十年,就是为了做官。但是做官的人毕竟是少数,再加上科举杂七杂八的费用,对很多人来说都是生活的负担。但是他们正要一赌,赌上自己的青春,赌上自己的一生,为的就是改变自己的命运。可是无奈很多人到老都无法进入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