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教育

期刊导读

学记对前代教育的曲解浅析

来源:时代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26

《学记》是儒家的作品,而儒家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古非今,过度美化先王之法。这在《学记》对前代教育目的、教育对象和学校考试的表述中就有体现。

一、《学记》对前代教育目的和教育对象的曲解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学记》

《学记》认为,古之王者的教育,目的之一就是“化民成俗”。

而对教学对象,明代黄乾行认为:“此章‘学’字断从君身上说。”也就是国君要首先学习,然后才有能力“化民成俗”。朱熹则认为这段话说的是平民教育,他说:“唯教学可以化民使成美俗。”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

在《学记》看来,古代教育的另一个目的是“建国君民”。对这段话中的教学对象,清汪绂有一种中庸的看法:“问:教学为先,还主教民说,抑兼自己说?曰:都是。此学自治,治人,皆以学为先也。”

那么《学记》中的教学对象到底是“君”还是“民”呢?窃以为,《学记》的本意,可能更偏重于“民”。

首先,从语境看。“其必由学乎”是承接“化民成俗”出现的,“教学为先”是承接“人不学,不知道”出现的。既然是“人不学,不知道”,既然是要“化民”,那如果民众不接受教育,不受“教”,不去“学”的话,又怎能被“化”呢?

其次,从时代背景看。兴起于春秋时代,面向大众的私学,在战国时代得到了更进一步发展。各种学术流派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广收门徒,使得私学在人数和规模上都有了更大的扩展。各个学派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宣传自己的主张,都想用自己学派的思想来引导社会思维,“化民成俗”的大众教育自然也就蔚然成风。

最后,从儒家的主张看。对民众进行“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教育,一直是儒家的主张:

①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

②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论语·阳货》

③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

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综上,《学记》所推崇的“古之王者”的教育,其目的应该是“化民成俗”“建国君民”,对象则应该是普通民众。

可事实是,《学记》不但曲解了前代教育的教育对象,也曲解了其教育目的。

私学兴起以前,平民几乎没有资格受教育。西周教育是“学在官府”的,因为“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由于生产力落后,学习文化和礼仪的图书和礼器数量极少,一般都藏在官府,普通民众根本无缘得见,更别说学了。另外西周时代,学术官守,为官之人,学有专攻,不教他人,只传授自己的儿子。这叫做“惟官有学,而民无学”。“所以古之王者”的教育,对象是皇族贵胄,目的是文化垄断。统治者想借此让他们这些“劳心者”永远“治人”,让民众这些“劳力者”永远“治于人”。对贵族子弟入小学的年龄规定,最能体现这种险恶用心:

①古者八岁而出就外舍。——《大戴礼记·保傅》

②人生十年曰幼,学。——《礼记·曲礼上》

③十年出就外傅。——《礼记·内则》

④十有三年始入小学。——《尚书大传》

⑤余子年十五始入小学。——《尚书大传》

不同典籍所说的入学年龄有所不同,年龄甚至能相差近一倍。北周卢辩《大戴礼记·保傅》的注解,已经把这其中奥秘说得很明白了:

《白虎通》云:“八岁入小学……”是也,此太子之礼。《尚书大传》曰:“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嫡子年十三始入小学……”此王子入学之期也。又曰:“十五入小学……”者,谓诸子姓既成者……《内则》曰:“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者,谓公卿已下教子于家也。

可见在统治阶级内部,身份越低子弟入学的年龄就越大,目的就是故意让政治地位低的小孩“输在起跑线上”。处于底层的统治阶级子弟,甚至都没有资格进入学校学习,一般平民哪有受教育的可能?

上一篇: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研究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