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基,首在家庭。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的春节团拜会上讲话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风、注重家教”“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可见,家庭教育肩负着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协同育人的时代使命,光荣且艰巨。而今,身处百年未有变局、教育改革箭在弦上之际,家庭教育因所具有的教育之基础性、奠基性的支柱地位,其发展更是有万分的紧迫性,亟需我们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加强研究。
就当前我国家庭教育的发展现状而言,可谓喜忧参半。一方面,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教育,家教传统早已深入人心;尽管在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家庭教育曾有段时间退居幕后,但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当前家庭教育又重新回归主流,且重要性日渐上升。传统文化加之人们的重视,使我国家庭教育有着深厚的资源优势和大众基础,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与此同时,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作为时代发展的映射,我国家庭教育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各种理念焦灼的困扰,集中表现在“德”与“智”的失衡(重智育轻德育)、“义”与“利”的角力(合理发展与急功近利)、“古”与“今”的脱节(传统与现代教育理念的冲突)等方面。深思这种种困惑的起因,主要还是新旧交替之际,家庭教育章法尚处在探索中的缘故。因此,当前我们的首要任务,正是要明确新时代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在此,我想从目标、理念、方法、实践等方面就这一问题做些探讨。
一是要转向素养化的家庭教育目标。教育目标,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整个教育系统包括家庭教育的立足点。当前社会转型为家庭教育带来的首要冲击便是培养目标不甚明确,由此导致重智轻德、教育过度(轻)、知行不一等种种问题,因此家庭教育目标是首要议题。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这一教育方针的具体化和细化则是核心素养,指学生能够使其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即德育,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能力即智育,是现代科学视野下的能力发展要求。核心素养旨在培养马克思所说的全面发展的人,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和具体教育实践以及连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中间环节,是我们新时代家庭教育发展的锚点。
二是要形成系统化的家庭教育理念。唯物辩证法和现代系统论指出,事物是以系统形式存在的有机整体,是由各种要素以一定结构组成的,是一个其功能不同于要素功能的系统,是由不同层次的等级组成的开放系统。据此,家庭教育既是一个系统工程,又是更大系统的构成要素,需要具备系统整合的家庭教育观。一方面,家庭教育自身是一个系统或有机整体,不仅包括父母与子女的互动,还有夫妻之间、子女之间的互动。在当代家庭结构转型,隔代抚养渐成主流的趋势下,家庭系统更囊括了三代人之间的联系。传统家庭教育主要强调父母及其他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而近期心理学研究表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质量,尤其是夫妻关系对子女成长特别重要,这就要求我们的家庭教育观念须与时俱进,在考察成人对孩子的教育之外,将夫妻互动、隔代互动等也纳入家庭教育的考量内容,做到祖孙三代相结合,从整体角度看问题。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并非一个孤立的教育场域,它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教育的三大支柱,是整个教育系统工程的一个关键环节,因此要特别注意与其他环节的有机联系。目前许多学者提出的家校共育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相关实践也初有成效,这一方向应坚持下去,并探索如何有效扩展至与社会共育有机结合。
三是要遵循科学化的家庭教育方法。所谓科学,是指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家庭教育的科学化,首先要学习发展科学,尊重发展规律。发展科学是一个由心理科学主导的对个体生命全程进行研究的学科,为全面系统地理解个体发展特点、科学合理地制定个体发展目标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例如,发展是连续的、阶段性的,因此家庭教育需要以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发展是多维度、多方向的,受到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因此要注重优生、优育、优教相结合,从多个途径进行教育和培养;发展存在个体差异,因此要在对个体了解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与方案;发展是可塑的,应整合多水平因素以促进个体的积极发展。如此,应求“最近发展区”,促进合理发展,同时避免急功近利、过度教育。家庭教育方法的科学化,还要求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重视实事求是、注重客观标准、定性定量结合,提倡百家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