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教育》
0 引言
榴辉岩通常被认为是经深部高压变质作用(压力大于1GPa,深度大于45km)形成后折返到地表的一种特殊岩石,主要产出于古俯冲带、缝合带/大陆碰撞带及地幔岩包体中[1-2],特殊的形成环境使得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成为识别板块俯冲与碰撞的显著标志。松多榴辉岩自报道以来[3],前人集中于松多地区局限的榴辉岩露头开展了大量的变质作用相关研究[4-6],随着近几年大比例尺题图工作的深入开展,松多地区松多岩组中厘定出新的榴辉岩露头及古特提斯洋蛇绿岩套[7-10]。然而前人研究主要集中于松多地区,关于松多古特提斯洋的延伸仍不清楚。松多东部工布江达地区也存在与松多地区榴辉岩围岩相似的含绿片岩夹层的变质岩系(原松多岩群岔萨岗组),何世平等[11]基于锆石定年结果认为其是古元古代地层,为拉萨地体前寒武纪基底;而松多地区榴辉岩围岩变质石英岩、绿片岩锆石定年结果表明榴辉岩围岩为石炭系-二叠系及三叠系混杂岩[10,12]。填图工作基于岩石组合的区域对比分析和零星精度有限的同位素定年来限定形成时代,同时该套岩石组合中一直缺少化石,导致不同学者对松多岩群“浅变质岩系”的时代归属和构造属性认识多样[11,13-14],严重制约了该区地层-构造演化的深入研究。本文以工布江达地区前奥陶纪地层松多岩群中火山岩夹层为研究对象,开展锆石LAICP-MS 年代学测试,为拉萨地块松多岩组的时代提供新的证据。
1 区域地质背景与野外特征
自早古生代以来,多阶段的冈瓦纳大陆裂解与特提斯洋洋盆扩张、俯冲消减、陆陆碰撞造山等漫长的构造活动造就了青藏高原,形成了“多陆块、多岛弧、多缝合带”的复杂构造格局。青藏高原依据从北到南主要缝合带(金沙江、龙木错—双湖、班公湖—怒江、印度河—雅鲁藏布缝合带)可划分为依次分为松潘—甘孜、东羌塘、西羌塘、拉萨地块和特提斯喜马拉雅五部分[15-16]。拉萨地块由新元古代变质结晶基底[17]、局部分布的古生代含冰海相砾岩和含火山沉积岩系[18-19]、广泛分布的中-新生代含火山岩沉积岩系[20-21](侏罗系叶巴组、古近系林子宗火山岩等)形成的盖层组成。基于锆石年代学和Hf 同位素等综合研究[22],以洛巴堆-米拉山断裂带和狮泉河-纳木错蛇绿混杂岩为界,将拉萨地块划分为南拉萨地块、中拉萨地块和北拉萨地块。
松多岩群在拉萨地块呈断块状出露于东部墨竹工卡县门巴区、工布江达县和林芝县西北(图1),包括岔萨岗岩组、马布库岩组和雷龙库岩组3个次级地层单位,主要为一套低绿片岩-低角闪岩相变质的云母片岩、绿帘绿泥钠长片岩、阳起石片岩、石英片岩及大理岩[13]。研究区位于南拉萨地块与中拉萨地块之间,区内主要出露中新元古代念青唐古拉岩群、前奥陶纪松多岩群以及下石炭统诺错组、上石炭-下二叠统来姑组、上二叠统蒙拉组,侏罗系叶巴组等地层,发育多期中新生代岩浆活动。松多岩群在工布江达地区呈断块状夹持于侏罗系叶巴组、下石炭统诺错组、上石炭-下二叠统来姑组之间。松多岩群主要为一套低绿片岩-低角闪岩相变质的变质石英砂岩、云母石英片岩,夹少量中薄层绿帘绿泥钠长片岩、绿泥阳起石片岩,可见多期辉长岩脉侵入,与松多地区不同的是本区未见大理岩。在工布江达县东318国道沿线出露露头较好,在约2公里的剖面中,主体为灰黑色变质石英砂岩、浅色云母石英片岩,其间可见4层青色变火山岩夹层,3条较大规模辉长岩脉侵入变质石英砂岩、云母石英片岩中,辉长岩与围岩边缘可见烘烤边,岩脉边缘可见与围岩一致的变形(图1)。
图1 拉萨地块松多岩群分布地质略图(据1:25万门巴区、泽当、嘉黎、林芝幅修编,参考文献见正文)
图2 工布江达县东318国道沿线松多岩群野外露头照片(a-b)灰色变质变质石英砂岩、浅色云母石英片岩;(c)辉长岩脉侵入变质石英砂岩形成的烘烤边;(d)定年变火山岩
2 定年样品特征
定年变火山岩样品采自工布江达县东318国道沿线(GPS 坐标:29°53′11.46″N,93°16′6.08″E;编号18GJ-21),样品呈浅青色,具斑状结构,面理发育,镜下可见阳起石(45%)、绿泥石(15%)呈条带状定向排列,斜长石(30%)大都呈斑晶状,也有少量为基质(8%),此外含少量不透明矿物(2%),属于变基性岩类。
图3 林芝工布江达地区松多岩群变火山岩定年样品显微照片(a)单偏光,(b)正交偏光。Act:阳起石,Chl:绿泥石,Pl:斜长石